印度駐緬大使Saurabh Kumar不僅親赴仰光機場見證150萬劑疫苗順利運抵,更稱「這是印度送給緬甸的禮物」。
而在美國,圖爾金歸納了從1780年到2010年,1590起超過一人死亡的暴動、私刑等暴力事件,並點出1870、1920和1970三個高峰,指出美國的政治暴力週期以50年為一個週期。(註2) 第一個「不和諧時代」週期(Age of Discord I)在1820年左右開始,當時的社會繁榮,社會精英也相當團結,但自此以後一直到南北戰爭(1861-1865)爆發前,危機指標急劇上升。
1月20日,拜登(Joe Biden)在美國國會大廈西翼宣誓就職,大典之日沒有暴亂出現,不僅是讓駐守在華府的國民兵和FBI鬆了一口氣,許多報紙更以拜登講稿中「民主戰勝了」為標題。到了選舉日當天,情況變得更糟,兩邊的團隊都參與了當時相當猖獗的做票行動。terrorism:恐怖主義)|Photo Credit: 圖爾金官方網站 第二個不和諧時代週期也是從和諧的社會氛圍開始(圖二右邊紅線),在改革人士推動的進步時代(1890-1920)以及小羅斯福(Franklin D. Roosevelt)推動的新政(the New Deal)之下,工人工資開始上漲,政治氛圍團結,在1950年代時來到了和諧的黃金時代,不過就在1970-80年代,週期再次發生變化,人民幸福指數(包括薪資、健康、就業率和家庭等)以及菁英階層對立的危機指標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快速上升,幅度與南北戰爭前的幾十年一樣一直到現在。選舉委員會以8:7的票數將20張爭議票判給了海斯,讓海斯和川普(Donald Trump)2016年一樣,雖輸了普選卻贏了總統大位,以一票之差擊敗民主黨候選人,當選美國第十九任總統。海斯的團隊將蒂爾登描繪成一個病態醉漢,說他參選的目的是打算在當選後還清前聯邦(南邊戰敗方)的債務。
不過除了原有的50年週期,美國社會還有一個「不和諧時代」的週期,美國已經歷了一個大週期,現在正在第二個週期當中。所有爭議的選舉人票加起來共20張,換句話說,若海斯拿下這些爭議票,就有機會勝選。(上帝全知全善全能,跟PS5一樣是好東西,而顯而易見:真實存在的PS5比僅存在於你腦海裡的PS5更好) 僅存在於信仰者的腦海裡的上帝不是你可以想像的最完美的東西,真實存在的上帝才是。
圖片:《画哲學》,授權:逗點文創結社 柏拉圖認為所有的馬都是某匹完美馬的仿製品。蘇格拉底:最有料的冰箱,就是知道自己裡面什麼都沒有的冰箱 柏拉圖:所有冰箱都如此相似,又各自不同,這是因為它們都是完美冰箱的摹仿品 亞里斯多德:柏拉圖很好,但冰箱更棒 蘇格拉底(Socrates)、柏拉圖(Plato)和亞里斯多德(Aristotle)三人組應該是最有名的哲學家隊伍。維根斯坦認為語言本質上有公共性,你不可能造一個語言,原則上只有你自己能懂,在這種情況下那個東西不能算是語言。※薛丁格的冰箱點子來自陳謙,感謝他。
所有不自己理頭髮的人,都要給理髮師理頭髮,否則砍頭。泰利斯:我們的冰箱是水做的 畢達哥拉斯:泰利斯,沒人這樣賣冰箱的,你應該強調價位和省電之類的數字 赫拉克利特:你不可能打開同一個冰箱兩次 齊諾:你根本不可能打開冰箱 這四位都是古希臘先蘇時期(先於蘇格拉底)的哲學家,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沒有明確劃分,每個有頭有臉的學者都要對「世界到底是什麼做的」有個答案。
為什麼每匹馬彼此相似,但又各自不同,而且各有各的缺陷?柏拉圖認為最好的解釋就是,這些馬都是某匹完美的馬的模仿品,模仿品有瑕疵,不意外吧~ 亞里斯多德在很多地方不同意柏拉圖,他的名言是「吾愛吾師,吾更愛真理」。蘇:那小學生喜歡數字嗎? 畢:小學生不喜歡數字,我們的義務教育把青年推離真理,實在遺憾。圖片:《画哲學》,授權:逗點文創結社 安瑟姆的本體論論證可說是「無中生有」造出上帝來。圖片:《画哲學》,授權:逗點文創結社 「如果觸覺沒在你心裡,你怎麼會感受到觸覺?如果觸覺在你心裡,你怎麼能說觸覺顯示了心靈之外的事物存在?」巴克萊會這樣問。
物理學家薛丁格(Erwin Schrödinger)用思想實驗來思考特定物理學理論有什麼理論後果:在特定條件下,盒子裡的貓會處於活著和死亡的疊加態,直到有人打開盒子觀察。巴克萊:冰箱裡的燈只有在你看到它的時候是亮的 薛丁格:冰箱門關上的時候則介於亮與不亮之間 巴克萊(George Berkeley)是極端的經驗論者,認為所有知識都必須基於經驗,有多少經驗,我們就懂多少東西,不會超過。這故事很生動,不過相關理論我真的不懂。換句話說,「打開冰箱門」這個任務涉及了無限數量的小任務,你不可能完成無限數量的任務,所以你不可能打開冰箱門。
畢達哥拉斯(Pythagoras)認為萬物都是數字構成的。蘇:畢達哥拉斯,你身為淵博親切的老師,應該很受到小學生喜愛,對嗎? 畢:我不會那樣描述自己,不過確實常有小孩找我聊天。
圖片:《画哲學》,授權:逗點文創結社 如果齊諾是對的,誰都別想吃到布丁。上帝是真實存在嗎?還是僅僅存在於信仰者的腦海裡?本體論論證會這樣說: 根據定義,上帝是你可以想像的最完美的東西。
為了說明弗列格的集合論(set theory)有bug,羅素構想了這個思想實驗: 假設某個國家裡只有一個理髮師,有一天國王頒佈新規定: 所有人都要理頭髮,否則砍頭。據說有神諭顯示蘇格拉底是雅典最聰明的人,而蘇格拉底的回應是:這是因為我知道自己很無知。安瑟姆的著名業績是「本體論論證」。雖然他並非最早的發現者,但他的名字也是畢氏定理的由來。齊諾(Zeno)以擅長發想悖論出名,他有個悖論說明為什麼東西不可能移動:若要開冰箱門來把水果放進去,你得先打開一半,要打開一半,你得先打開一半的一半⋯⋯。這樣的原則,讓巴克萊主張認為我們沒理由因為看到摸到蘋果,就認為有獨立於我們心靈的蘋果存在。
蘇格拉底:敬愛的畢達哥拉斯,這麼說來,你我也是數字構成的嗎? 畢:沒有錯,蘇格拉底,你反應很靈敏。(這你很難反駁,你不同意獨角獸存在,但不會不同意獨角獸頭上有角) 真實存在的上帝,比僅存在於信仰者的腦海裡的上帝更好。
如果一個人自己理頭髮,那理髮師就不能幫他理頭髮,否則理髮師砍頭。羅素:如果一個冰箱裡面放了所有不冰的東西,那它裡面有它自己嗎? 維根斯坦:如果冰箱不能打開,說裡面有什麼都沒意義 羅素(Bertrand Russell)和弗列格(Gottlob Frege)兩位大大,是20世紀分析哲學重視邏輯的起因。
我們並沒有真的感受到獨立於心靈的蘋果,不管是看到蘋果的視覺還是摸到蘋果的觸覺,我們感受到的都是內心的經驗。本體論論證是很強的論證,因為它從上帝的定義就可以推論出上帝存在,若本體論論證合理,上帝的存在會是必然的。
「存在即是被感知」是巴克萊的名言。泰利斯(Thales)認為萬物都是水,因為水可以變成很多東西,冷的時候變成石頭,熱的時候消失,而且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。安瑟姆:完美的冰箱必定存在 奧坎:冰箱能冰東西就好,不需要急速冷凍和除霜功能 安瑟姆(Anselm)是中世紀哲學家,當時哲學家主要的工作是證明上帝存在。每個小朋友都主張自己的盒子裡有一隻甲蟲。
請問,理髮師自己的頭髮,該怎麼辦? 這個思想實驗對集合論的威脅,來自它背後這個問題:所有不包含自己的集合所形成的集合,會包含自己嗎? 以20世紀分析哲學家來說,維根斯坦(Ludwig Wittgenstein)的著作難懂到放飛自我的程度。為了說明這件事,維根斯坦構想了這個思想實驗: 班上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個盒子,每個人都不能窺看其他人的盒子。
蘇格拉底在雅典街頭追問人「什麼是勇敢?」、「什麼是美德?」等哲學問題,並發現這些平常琅琅上口的詞,大家其實不知道意思推動重複使用的循環模式,加速淘汰一次性塑膠。
綠色和平呼籲,應從源頭落實塑膠垃圾減量,同時批評限塑政策失靈,國人塑膠總用量在十年間反增22.8%。綠色和平呼籲環保署正視微塑膠污染問題,即刻採取更積極的源頭減塑措施,包括擴大源頭管制,儘速將外帶與外送納入管制對象。
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指出,台灣民眾愛吃海鮮,每年吃下的海鮮高於全球平均。結合本土海鮮微塑膠含量研究數據,綠色和平初步推算出,每人每年可能從貝類吃下1萬4773個微塑膠、從頭足類吃下755個,從魚類吃下796個,加總共約1.63萬個微塑膠,相當於一根1.05克塑膠吸管的量。每年從海鮮吃下1.63萬個微塑膠,相當於一根1.05克吸管 每年大批塑膠垃圾流入大海後形成塑膠微粒,被海洋生物誤食後,再隨著國人食用海鮮的習慣進入人體內。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綠色和平今(28日)公布台灣人食用海鮮「塑據」,依據文獻資料推估,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經由海鮮吃下1.63萬個微塑膠,相當於一根1.05公克的塑膠吸管。
綠色和平回顧台灣近5年有關海鮮微塑膠的最新研究,指出文獻所採集的海鮮樣本幾乎全都驗出含有微塑膠,也就是說,民眾幾乎不可能避免從海鮮中吃到微塑膠。Photo Credit: 綠色和平 微塑膠材質多半來自於一次性塑膠用品 她表示,現行減塑政策無法抑制塑膠使用量,造成塑膠總用量在十年間反增22.8%,「每人每年吃進微塑膠的量有增無減。
限塑政策失靈,綠色和平籲落實源頭管制 唐安表示,殘留在海鮮中的微塑膠的材質以PE(聚乙烯)、PP(聚丙烯)及PET(聚乙烯對苯二甲酸脂)最多,這類材質最常用於塑膠袋、食品包裝容器和一次性塑膠餐具。Photo Credit: 綠色和平 台灣人平均每年把1.6萬個微塑膠吃下肚 貝類微塑膠含量最多,吐沙也無法完全排除 唐安表示,海洋中的微塑膠會吸附許多有毒物質,包括塑化劑、雙酚A、壬基酚、多氯聯苯和多環芳香烴等,而這些環境毒物已被證實,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系統。
」陳彥嘉認為可能是因為文蛤在吐出後,因濾食特性會再度吸入微塑膠。加重限塑力道,提高收費與獎勵優惠。